项目为基、科创为核、数智为翼,奏响产业“智”变升级曲
近年来,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锚定“产业高质量发展”核心目标,以项目建设筑根基、科技创新强内核、数智赋能提效能,全方位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,勾勒出产业“智”变的生动图景。
项目建设“加速跑”:专班护航,筑牢产业根基
“从提交材料到拿到施工许可证,仅用了15个工作日,比预期快了近一半!”近日,南通科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手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,对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办的服务赞不绝口。这一高效审批速度的背后,是开发区“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专班”机制的精准落地——整合多部门资源,提前介入项目设计、环评等环节,推行“一企一策”“拿地即开工”审批模式,最大限度压缩项目落地周期。
科美自动化项目的快速推进,是开发区项目建设“加速跑”的缩影。该项目位于烟台路北、复旦复华南,占地12亩、建筑面积1.5万平方米,建成后将年产2500台机械手臂、200套智能机器人及400套AI视觉系统,填补区域智能装备产业链关键环节空白。作为一家深耕精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,科美自动化的落地不仅为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注入新活力,更与区内汽车零部件、电子信息企业形成协同,进一步完善“智能装备+应用场景”的产业生态。
科技创新“强引擎”:生态赋能,激活发展内核
“2022年签约、2023年投产、2025年1-7月开票销售9500万元,同比增幅超180%!”纳琳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“成长曲线”,成为开发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注脚。这家从上海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,专注于PET功能性光学薄膜研发生产,目前正全力打造年产2.5万吨的窗膜生产基地,其研发的纳米级光学薄膜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智能显示等领域。
企业的快速成长绝非偶然,其背后是开发区精心搭建的高端创新平台提供的硬核支撑——截至目前,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、省院士工作站1家、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、省新型研发机构1家,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,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合计35家。 这些融合了高校科研力量、行业顶尖资源的平台,不仅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提供了“智囊团”,更成为加速科技成果落地、助力企业抢占产业高地的关键引擎。
数智赋能“提质效”:转型蝶变,迈向智造未来
8月初,上海建工钢结构有限公司的车间内,沪东中华造船1#船坞1600吨龙门吊项目开工按钮启动——这标志着这家深耕钢结构领域十年的企业,正式从“传统生产基地”向“重装智造企业”蝶变。该项目采用数字化设计软件与智能焊接机器人,核心构件焊接精度达0.1毫米,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跨越,源于企业与开发区的双向发力。十年来,上海建工钢构累计投入8亿元,建成下料、桥梁加工、重装基地等全流程车间,并引进激光切割机、喷涂机器人等智能装备300余台;开发区数智化转型也在从“单个突破”转向“整体推进”。截至目前,开发区累计培育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9家,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85%,改造后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30%以上,数智赋能正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核心密码”。
下一步,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持续深化“项目、科创、数智”三位一体发展路径,聚焦高技术船舶海工、智能装备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,不断完善产业生态、强化创新支撑、提升智造水平,推动产业竞争力再上新台阶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-
最新内容
